2)第251章 流行的和传统的_工科生的华娱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别是在帝都。

  所以,王旭的这个小楼显露出了不一般的活力,这里面几乎都是创业者,即便是给人打工的,也大多有着一颗创业的心。

  他们要么是走投无路,不得不闯,要么是心怀远志,自己出来历练,目标不同,自然态度也就不同。

  所以,这里的人一个个都很卷。

  “金教授好啊。”王旭看着坐在录音室门口喝茶的金教授,赶紧上前打招呼。

  “王二哥好。”金教授很悠闲地坐在门口的休息椅上,小几上是茶水。

  这样的休息椅,王晶花安排了不少,主要是在楼道的中庭位置。

  王晶花挺看重日常交流的,所以到处安排了能够互相交流的空间。

  这样,不是一个工作室的也可以在这种地方有个交流,不至于上了很久班,都不知道隔壁是干什么的。

  “您又臊我,周哥也在啊,您们这是聊什么呢。”王旭走到小桌旁,也找了个椅子坐下,递给周迪一根烟。

  “你媳妇呢,什么时候来学校,我带她办手续。”金教授继续寒暄着。

  “她今天找闺蜜玩去了,我今天休息,就下来看看,您怎么周日还忙活啊。”

  “这不是排录音室排到今天了吗,你这里现在有两个录音室了,但还是排老长的队,我这都还是加塞进来的呢。”

  “您这是录哪首啊。”

  “《赞歌》”

  “胡老师那首?怎么没看见胡老师。”王旭四下打量了一下,没看见胡老师的身影。

  “他去厕所了,他得放松放松。”金教授随口回答,顺便打趣老朋友。

  他不抽烟,只是抱着个大搪瓷缸子,一口口地嘬着热茶。

  “草原歌曲里,我最喜欢这首了。”王旭有些感慨,记忆回到

  “挺奇怪啊,你这个年龄的孩子,一般都喜欢香江湾湾的流行歌曲,怎么到你这里,我看倒是和你父母爱好差不多。”

  “啊,还真不是,他们喜欢京戏、大鼓,三弦啥的,比我喜欢的这些还古老些。”王旭回忆了一下他父母的喜好,还真不是这些年代歌曲,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不知道为啥反而对这些歌曲兴趣缺缺。

  “我倒是挺奇怪,你写的歌都特别潮,怎么喜欢听的却那么古老。”周迪也凑趣问道。

  “也不是,国外的我也没少听,我喜欢听好听的,就这么简单。至于流行,其实这并不是歌的问题,而是流传的媒介发生变化才产生不同的特色风格。”

  王旭给出了一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答案。

  “展开说说,你关于流行的理论,我听着有点意思。”金教授突然对王旭说法有了些好奇。

  “这个说起来就复杂了。”王旭有些为难,这些其实是后世网友总结出来的东西,他也不知道算不算科学。

  “那就长话短说,说个大概。”金教授却很鼓励他的奇思妙想。

  “嗯,那我大概说说吧。

  歌词这个东西是和大背景相关的,咱们这里不讨论,就讨论曲调和歌曲演唱的方式。

  你看早年间,传唱度高的大多是一些民歌,除了咱们本身的民族性喜好之外,应该也能注意到,陕北风味的民歌,在西南也一样可以流传。

  在我看来,这其实是和民歌的传唱方式有关的,你看,早年间,这些歌曲,只能在慰问演出,文工团演出之类的场合听到,其他场合,最多就是大喇叭。

  这个时候,什么配器啊,混响啊,都完全不起作用。只有纯粹的人声能给人留下印象,配器在大喇叭里可能还不如背景噪音来得清楚。

  这个时候,民族唱法的特点就会充分地发挥出来,高亢,嘹亮,悠远,绵长,你看西北,草原,高原,西南的民歌就更容易流传。

  而江南的小调就不容易,这就是传播的时候造成了衰减,根本体现不出来原来的风味。

  茉莉花在国外那么有名,你问问以前的老百姓有几个人知道的,倒是兰花花,山沟沟之类的西北民歌,早早地就家喻户晓了。”

  ——

  (明天见)

  请收藏:https://m.hg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