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四十三章 人才问题_重写科技格局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们来瀛海威完全是在委屈自己。

  我现在找不到任何的逻辑去支撑我理解他们为什么会选择来瀛海威。

  别人骗我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不知道别人在骗我。”

  “孟总觉得他们是为了什么?”张树新严肃了许多。

  “我不知道,我现在还看不清楚,但按照我自己的逻辑去理解,不管他们为了什么,我觉得他们都不会真心的,长久的为瀛海威工作,这是我现在比较在意的点。”

  张树新沉默了下来,开车的于干下意识的透过后视镜看了一眼张树新,将近数十秒后张树新才开口,“现在最无奈的事情,或许是我们华夏的企业有时候只能去找这帮骗子。”

  车里的气氛突然变得压抑了许多。

  “你让我去找会PHP又有项目经验的团队,我在华夏兜转了一圈,哪怕拿出了跟老外一样的高薪,我都没有找到。”

  张树新几秒后补充的这句话,让气氛愈发压抑了几分。

  对于行业的这个现实,孟谦心里自然也很清楚,华夏开始计算机领域的人才培养其实并不晚,这个东西很多人都有误解,华夏第一个计算机专业早在1956年就于哈工大设立了。

  当时还是国家点名培养的,只不过那个年代培养计算机人才就有点像后世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状态,就是因为知道这个东西重要,就是因为国家重视,资源都是向高端人才靠拢的,就像后世清华专门设立了“智班”,招揽的全国各地的学霸,目的就是为了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

  但后世好在还有一大堆培训班和各种院校也在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人才,可在五六十年代可没有什么培训班这种东西,二三流大学也没有计算机专业,所以那个年代的华夏计算机人才要么白送给米国了,要么上交国家了。

  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代华夏程序员,很多人都认为是从1988到1989年开始的,毕竟当时出了程序员届的四大天王嘛,尤其是一人敲出12万2千行代码的WPS创造者求伯君,1989年也被称为华夏软件元年。

  但是华夏第一代程序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基本上都是在国企上班的。

  之后的另一个历史节点就是94年华夏正式接入互联网,然后95年第一家互联网公司,也就是正坐在孟谦身边的张树新创立的瀛海威出现。

  在瀛海威的影响下,96年开始华夏大批量的互联网公司开始井喷。

  所以仅看互联网的发展,到现在不过四五年,程序员的发展也不过十来年,再看看米国,75年就有了微软,76年就有了苹果,77年就有了甲骨文。

  所以2000年的华夏,你说缺程序员吧,也不缺,程序员还是很多的,但缺人才嘛,确实缺。

  特别是在互联网思维,前沿技术更新,项目经

  请收藏:https://m.hg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