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37章 废除海禁的初步构想_皇明圣孙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朱雄英读书的地方,跟其他皇孙不同,不是在大本堂,而是在文渊阁。

  这个地方很有名,是因为“文渊阁大学士”这个职务,而要说起来具体在哪,怕是很多人都不清楚。

  文渊阁,位于太子办公的文华殿南侧,也就是宫城东南方,紧挨着左顺门和午门,东方则是两个连绵的仓库,一个是八宝库,一個是古今图书库,再往东就是状元唱名的东华门了。

  总之,这就是个小小的阁楼,跟其他“殿”级建筑的规制比起来,实在是不值一提,不过因为地处偏僻,倒是宁静得很,也没有皇宫中那种普遍压抑的氛围,反而有一方小小天地自得其乐的意味。

  秋日的午后,阳光透过文渊阁的窗棂,解缙正埋首于一堆书籍之中,他的脸上映着窗外的光影,显得格外专注。

  说实在的,这里对于解缙来说,简直就是天堂,有看不完的书,还没有县城里那些操心的事,最妙的是,还升官了。

  解缙从正七品的蓝田县令,升到了从六品的翰林修撰。

  对于解缙来说,这实在是不折不扣的拔擢,不仅在大明翰林院有着特殊的政治意义,而且对于他自己,不管是纵向还是横向对比,都是一个大进步。

  洪武十八年,距今最近的一次翰林院官制厘定,规定了翰林院有翰林学士一人(正五品),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二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二人(正六品),五经博士九人(正八品),典籍二人(从八品),侍书二人(正九品),待诏六人(从九品),修撰三人(从六品),编修四人(正七品),检讨四人(从七品),庶吉士不定额(无品级)。

  而想要进入翰林院仅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状元、榜眼、探花直接授予翰林院修撰或编修,另一种就是馆选,即从二甲、三甲进士中通过“朝考”考试,选文学优等善书者为庶吉士,学习三年,优秀者留翰林院。

  跟解缙同一届的进士,这时候最优秀的一甲选手也都是翰林编修,剩下还都是在明初没有品级的庶吉士呢。

  而解缙弯道超车,直接节省了三到五年的时间,如何不让人艳羡?要知道人生很多时候都是一步领先步步领先,大器晚成的例子可实在是太少了。

  不过解缙倒是沉得住气,没有马上飘起来。

  朱雄英缓缓步入,脚步轻盈,生怕打破了这宁静的氛围。

  解缙抬起头,见到朱雄英进来,脸上立刻浮现出和煦的笑容,他放下手中的书,站起身来,迎向朱雄英。

  在文渊阁外,解缙是从六品臣子,见到超品亲王要行礼,但在这小小的文渊阁里,解缙是老师,朱雄英是学生,朱雄英需要向他行礼。

  两人见礼过后,便在窗边的一张木桌旁落座,窗外,掉了大半叶子的树梢正在随风轻摆。

  “这里可还待得

  请收藏:https://m.hg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