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463章 中枢之要(六)_472_大唐新秩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道进一步解释什么是“宰相组阁”,那玩意有些太超前,没必要多说,先一定程度上办起来再说。

  政务框架搭建起来后,欣喜的冯道立刻召集政事堂诸相商议,很快拟出了部分任命名单,这份名单报送至天策府后,李诚中全部予以批准,尽数实施。

  实际上包括冯道在内,绝大多数人到现在已经几乎快淡忘了有“天策府”这么一个机构,所有人都把天策府等同于了燕王李诚中本人。

  这样的理解在此时看来有一定道理,但很快,随着另一项重要人事任命的公布,所有人又开始琢磨起这个机构了。

  七月五日,李诚中终于发布了对韩延徽的任命,韩延徽加尚书左丞衔,以正四品的身份出任天策府长史一职,同时意味着天策府长史为正四品,位比各部侍郎。紧接着,韩延徽提议了一系列任命,将天策府的框架初步搭建了起来。诸项任命中最引人注目者,当属李振被授予天策府司马,位在从四品尚书右丞衔,仅次于韩延徽。

  李诚中对于天策府的定位,实际上与如今的朝廷革新是息息相关的。朝堂的最新鼎革之变,等于将天子手中的处置权大部分交回给了政事堂,相应的,李诚中就必然要加强自己的决策权。枢密院、宣徽院的改组、五监九寺的裁撤,都令李诚中手头可以直接管理的事务机构变得少之又少,所以他需要一个可以沟通内外,同时拥有决策权的机构。这个机构就是天策府。

  成为上位者久矣,李诚中对于权力的掌控已经圆润自如,当然明白事情必须一步一步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因此,在他的长期规划中,天策府是需要两个大步骤来完善的。

  在李诚中的心里,初期的天策府应当是后世的中办这样的机构,专门沟通内外,既是李诚中培养亲信官僚的学校,也是伸张他政策的部门。至于后期,李诚中不会告诉任何人,什么叫做“常务委员会议制度”。

  实际上,让天策府掌握三省各部官僚任命的最终审批权,就是为了将来完善后的天策府做准备。

  穿越而来的李诚中没有那份“家天下”的自觉,相反,从子孙后代的角度考虑,他更羡慕那些传承千年的西方国家皇室。李诚中自己是穿越者,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控制大势和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穿越者的后代具备同样的眼光,穿越者的后代一样是“土著”,这一点没有什么可质疑的。

  君权是个诱惑,但同样是个烫手山芋,李诚中不敢保证自己的后代不会把这个东西玩砸。因此,他可以实行君权的集中,但却必须现在就做好准备,为分权打下制度性基础,尽量拿出一个各方都能够接受的权力划分机制,保证现在的贵族共和制度能够顺利传承下去,甚至能够顺利转变为资产共和制。

  枢密院管军、政事堂执政,其实这只是政权结构的半壁江山,还不完整。李诚中接下来的诏令,是个穿越者都懂——重树御史台权威!

  喜欢大唐新秩序请大家收藏:大唐新秩序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龙坛书网:)

  请收藏:https://m.hg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