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7 第二百九十七章_升官发财在宋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离。

  在陆辞看来,哪怕被寄托过大期望,这毕竟只是小试牛刀的第一回制科开科。不论是状况百出、还是百般失误、千般不如意,都是在所难免的。

  况且,有专程告假、从秦州回来赴试的高继宣和杨文广这俩人,加上得到过史书验证的狄青……不管怎么说,前三甲的人选,总归是已经有了的。

  有这三个毋庸置疑的实力派打底,陆辞自然不慌。

  在整理应举人递交的家状时,陆辞只粗略一番,都能认出不下五十个眼熟的姓氏。

  显而易见的是,拥有灵敏的政治嗅觉,既有培养子弟的资本,又愿意‘屈就’制举一试,谋取前程的……大多都是不甘心承父之荫,自诩或多或少地有些本事的衙内。

  在他们颇为精明的父辈看来,与其将子弟送入军中,由小兵做起,冒着性命危险拼杀出来,也只是个叫人瞧不起的泥腿子,那不如来制举这碰碰运气。

  论舞蹈弄棒的武艺,他们可称得上家学渊源,加上自小也有逼着他们念些书去,虽离应贡举的水平还相去甚远,可那底细不明的制举的话……应当还能凑活一下罢?

  怀着这种想法的武官并不在少数,只是乐呵呵地将家里儿郎送来的他们不知的是,这里头不仅有不学无术、只四肢发达的衙内,还混进了狄青、杨文广和高继宣这三个结结实实的异类。

  后两者还好说,虽颇熟兵家之图书,可对于阁试要着重的策论考法,只是临时恶补的略知一二。

  他们最大的优势,还是于实战方面,占了有实地拼杀经验的‘大便宜’。

  可狄青的情况,就截然不同了——他自小就受陆辞、柳七和朱说几人轮番辅导课业,起初可是一棵结结实实地朝着文举这一大方向奋斗的苗子。

  哪怕后期长‘歪’了,底子却是打得无比扎实。

  加上作为策论高手的陆辞习惯对他三天一大考,两天一小考,布置长长短短无数作业,令他自行练习策论,狄青诗词歌赋方面仍是苦手,但于策论方面,若不谦虚一些,已称得上是顺手拈来了。

  陆辞直接取了武举的《孙子》、《尉缭子》、《吴子》、《六韬》等书为考试纲目,但并不似武举中那般仅试大义,而是为避免过于‘出格’,延续了自先帝起,便以策论为主的考法。

  为了避嫌,他只圈定了‘教材’范围和试法,接下来的论题,则全由其他考官们制定。

  尽管如此,当最后考卷拟定,供他过目,做最后拍板时,陆辞还是对出现在上头的那六道题目小吃一惊。

  ……这六道题中,竟然足有四道,与他曾给狄青拟过十分相似。

  陆辞揉了揉眉心,默默仰天。

  这种惊人的巧合,究竟是他在押题方面天赋异禀,注定屡押屡中;还是他与诸位考官们心有灵犀,单纯撞了脑洞;或是

  请收藏:https://m.hg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