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21章 一篇Cell引发的巨震(下)_我能提取副作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21章一篇Cell引发的巨震(下)

  苏德霍夫是斯坦福大学神经科学系的一名教授,主要研究神经突触传递,自从13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他就成为了这一领域的权威人士。

  凌晨2点多,夜深人静,他还在处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

  突然,手机上消息闪动,显示收到一封来自Cell期刊主编的邮件。

  “又是约稿邮件吧,上个月这位斯威特主编还给我打过电话,询问有我有没有什么最新发现。”

  反正看都看到了,他便随手打开邮件,准备浏览一下。

  刚一打开,就愣住了:“评审投稿?好久没收到这样的邮件了。”

  随即精神一振:“太好了,临睡前看一篇论文,在发散性思维中入睡,还有比这更美好的事情吗?”

  像他这样的权威专家,同领域能让他审评的稿件已经不多,几个月也难得遇到一篇有新意,又有意思的文章。

  毕竟神经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大脑,它是物质和精神的混合体,作为目前所知最复杂的物质,其研究方法必然非常复杂,要动用多种基础学科的手段。

  虽然这一学科目前非常繁荣,但科学家们的研究还是困难重重,目前还只在研究纷繁的实验现象,而没有上升到理论的层面,未能构筑出一个相容而近乎完备的公理化体系。

  确切地说,神经科学还没有出现它的‘牛顿’和‘爱因斯坦’。

  即便这样,苏德霍夫在自己的领域也是数一数二的人物,这样的专家日常工作都很忙,他更是一位典型的工作狂,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是常事。

  期刊主编都清楚他的地位,因此普通的投稿是不会到他这来的,只有一些比较重要的稿件,或者其他编委也难以给出结论的投稿,才会让他评审。

  所以苏德霍夫收到一封投稿的时候,还是很兴奋的,立即打开附件,仔细看了起来。

  “嚯嚯,大脑海马区神经干细胞再生的研究,难度很大呀,倒是个有意思的家伙,没有拿一些干细胞移植的陈年旧货来糊弄我。”

  “思路确实可以,激活脑内干细胞确实比外来干细胞移植更有前景,看看实验怎么做?”

  这一看,就入了迷。

  等到老爷子翻到文章结尾,这才如梦初醒。

  “神了,神了,科学就应该如此,就应该用简单的实验清楚明了地揭露科学原理,这个实验设计得好。”

  “马上去做个实验验证一下,看看数据到底是不是真的。”

  苏德霍夫心痒难耐,拿起手机就冲出了家门。

  虽然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头,但是他的脚步依然矫健,很快就来到学校内自己的实验室。

  这时候已经凌晨四点了,天色微亮,实验室里黑漆漆一片,伸手不见五指。

  如果换成普通人,八成要拍照发个朋友圈“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斯

  请收藏:https://m.hg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