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六十五章:初入秦国_大秦:开局成为墨家钜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江寒成长的年代,东方列国对秦国列为蛮夷之邦,剔除在中原文明之外。

  这种蔑视,甚至远远超过了对另一个蛮夷之邦楚国的蔑视。

  这里的根源在于,秦部族长期与西方戎狄杂居,仅凭武勇之力成为大诸侯,所谓根基野蛮。但凡士人官吏相聚,总要大谈秦国的种种落后愚昧与野蛮。

  民风是“三代同居,男女同屋;寒食恶饮,好逸恶劳”;民治是“悍勇好斗,不通礼法”;民智则更是“钝蛮憨愚,不知诗书”。

  即便是对享有盛名的秦穆公,也有“人殉酷烈,滥用蛮夷”的恶名相加。

  在东方士人眼里,秦国是一片野蛮恐怖的土地,除了打仗,万万不要踏上那块恶土。

  在这种流播久远的议论传闻年复一年地弥漫东方的情势下,极少有士人流入秦国。

  数百年来,除了老子和一些墨家弟子踏进过秦国外,“秦国无士”一直是天下共识。

  在这种陈陈相因的共识中,孟胜也都未能免俗,他甚至带着江寒在另一个“蛮夷之邦”的楚国游历了半年,却从来没有想到过要来秦国。

  正因为陌生而神秘,江寒才决意寻访而进,他期望在进入栎阳之前,对这个在东方士人眼中面目狰狞的邦国,有个进一步的了解。

  一进函谷关,便是河西地带。

  战国时代,一提“河西”二字,人们想到的便是魏国秦国间的长期拉锯连绵杀伐。

  “河西”,是黄河成南北走向这一段的西岸地带,南部大体上包括了桃林高地、崤山区域,直到华山,东西三百余里。

  中部大体包括洛水中下游流域以及石门、少梁、蒲坂等要塞地区。

  北部大体包括了雕阴、高奴、肤施,直到更北边的云中,这就是战国人所说的河西之地。

  黄河西岸这块辽阔的土地,纵横千余里,在秦穆公时代都是秦国的领土,后来日渐被魏赵韩三国蚕食。

  尤其是魏文侯时期的两个名将——吴起和乐羊,对秦国和其他诸侯展开大战七十六次,战胜六十四次,战平十二次,使魏国疆域大大扩展,其中夺过来最大的一块便是秦国的河西之地。

  那时候,正是秦国厉、躁、简、出四代国公当政,秦国最为混乱软弱的时期,根本没有能力与新兴的强大魏国对抗。

  魏国对原本属于老秦国的这块河西之地,并没有实行相应的变法,井田制、隶农制依旧保留着,也没有封给任何功臣作为封地,确切地说,是没有一个重臣愿意被封到这里。

  魏国的办法是,将河西之地划分为十六县,由王室派出县令直接管辖,赋税通归王室;对河西之民课以重税与频繁徭役,却不许河西之民入军。

  魏国信不过这个“蛮夷之邦”的子民,只将他们当做耕夫和牛马看待,而不愿意教他们成为光荣的骑士。

  河西之民和魏国

  请收藏:https://m.hg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