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5、讲经, 写得不太好,可跳_穿到明朝考科举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开讲筵的日子,讲经格外政重,在殿里设了两个书案,讲官们起身后便在书案后分成两班站定,把自己的讲纲搁了上去。

  崔燮跟在侍读官身后,跟着李东阳等人站到西班。众人都站定了,先有侍读官走到书案前为太子展书,用尺压住,以手指书,领着太子先读《大学》《尚书》各十遍,读罢再由两位讲官轮流讲解。

  今天是徐溥讲《大学衍义》,李东阳讲《洪范·九畴》。

  托了天子的福,崔燮也能跟着听完一整场全翰林阵容的讲学,这样的机会寻常官员都少有。唯一可惜的就是这里不能抄笔记,放讲纲的书案离得又远,他怕仪态不好,不敢斜眼儿去看,只能死记。有几处没记全的,只好安慰自己,回头还能找两位讲官借讲纲来看一遍。

  李东阳讲罢“九畴”,就轮到崔燮讲诗了。

  他是成化天子特指来的,讲书的规矩和正式讲官不全相同,是要从读书开始的。崔燮提起一口气,依着这些日子演习的礼仪走到案前行礼,起身后侍立在案前,翻到《曹风·鸤鸠》那一页,亲自引着太子诵读。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他的声音还带着几分少年人的清朗,咬字清楚、声调标准,简直是念出了大明中原官话甲等的水平。

  太子中气微弱,声音不那么有力,但念得也是同样清晰准确,一字不差。诗中有几个字的古间与现下的发音不同——如第三句的“结”不读作众人习惯的上声“劫”音,而是作【叶讫力反】。他念时也没有丝毫迟滞,可见这《诗》也知念了多少遍。

  崔燮连念了十遍全诗,垂目看了看讲纲,便从注疏讲起,先为太子讲解“鸤鸠”。

  鸤鸠即是布谷鸟,因其饲育子嗣时“朝从上下,暮从下上,平均如一也”。诗人以鸤鸠起兴,赞誉君子内外如一,行为世范,仪表衣饰遵循礼制,足以为四方表率。

  成化帝特指他为太子讲这首诗,就是希望太子能理解自己的苦心,成为内外如一,心有常度的君子。即便来日成了上位者,亦不会因身份变化改了恭谦谨慎之德。

  这首诗崔燮光在邱祭酒面前就讲了不知多少遍,自己回到家又对着镜子纠正仪态、神情、发音,能准备的都准备尽了。

  如今站在文华殿给太子讲书,这么多讲官、内侍盯着他一个,他心里其实还是有些紧张的。只是演技练得好,表情、神态都刻意调整到了演讲状态,讲纲又背得太熟,听的人只觉得他讲解挥洒自如,一字不易,没人注意到他微微绷紧的腰背和双腿。

  太子对着书认真听完了这一段,朝他点了点头,说道:“君子诚如斯。崔监生

  请收藏:https://m.hg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